2025年9月12日,在第五届智能商用车创新大会上,白犀牛智达科技有限公司(下简称:白犀牛)副总裁王瀚基进行了题为《“黄金三角”引领L4级无人车的规模化商用》的主题演讲,分享了白犀牛对L4级无人车规模化商用的思考和路径。
王瀚基首先回顾了无人配送行业的发展历程。他指出,自2018年起,国内无人配送技术逐步发展,经历了从导入期到成长期的转变。导入期时,AI技术不成熟且产业链不完善,车辆以小车、低速为主。进入成长期后,AI技术逐渐成熟,车辆规模变大,成本显著下降,行业聚焦于快递末端配送场景,路权政策也大规模放开。他提到,目前白犀牛无人配送车已在全国超一百个城市开启常态化运营,客户需求越发强烈,市场接受度不断提高。
白犀牛根据市场情况提出“黄金三角”理念。王瀚基分享到,无人物流车的产品竞争力主要由车规标准、AI能力和生态合作三方面决定。在发展过程中,白犀牛与场景方深度融合,并不断与主机厂、运营方、保险金融公司等展开广泛合作,共同推动路权开放和行业标准化。同时,白犀牛还在积极拓展海外业务,打造面向全球市场的无人车产品,持续推动无人车的规模化落地。
王瀚基|白犀牛智达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
以下为演讲内容整理:
目前,无人配送主要聚焦于同城货运赛道,主要有三大方向,一是以货拉拉为代表的货运平台;二是以顺丰、三通一达等为代表的快递业务;三是以美团、饿了么为代表的即时配送。这一市场极具潜力且规模庞大,是为数不多基数大且年增长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物流细分行业。该行业对通过科技手段提升物流成本效率有着迫切需求,这也是无人配送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。
图源:演讲嘉宾素材
无人配送技术已发展数年,国内自2018年起逐步起步,众多公司于彼时成立。从2018年至2023年这一阶段,就产品全生命周期而言,属于导入期。该阶段的AI技术尚不成熟,许多车辆在道路上运行时遇到问题难以有效解决,只能采取较为笨拙的方式应对;其次,产业链不成熟,缺乏专门为无人配送车设计制造底盘的供应商。因此,当时从业者难以有效整合产业链资源,传统汽车供应商也鲜少为该行业提供器件或设备。在此阶段,无人配送车以小车、低速为主,时速通常在20km以下,装载空间约为1立方米,且大部分行驶于非机动车道。
自2023年下半年至2024年年初,行业开始迈入成长期,目前仍处于该阶段的早期。此时,AI技术逐渐成熟,虽尚未尽善尽美,但已达到物流客户的使用标准,甚至超出其预期。受此影响,无人配送车的规模开始由小变大。同时,众多汽车产业链合作伙伴开始涉足该赛道,特别是近两年来,大量传统Tier 1积极与无人配送企业合作,共同开发完善车辆。此外,无人物流车的整体成本显著下降。
在导入期,车辆BOM成本可能高达五六十万元,而目前行业内所有企业的BOM成本均已降至10万元以下,获得了更多客户的青睐。
此外,行业从之前的多场景探索,转变为聚焦于快递末端配送这一明确且单一的场景。快递末端配送的商业价值已得到充分验证,无人车能够为整个快递末端环节降低至少30%以上的成本。因此,无论是直营快递企业如顺丰、京东、邮政,还是加盟制快递企业,均开始大规模采购无人物流车。
此外,路权政策的放开也是关键因素。2023年以前,全国范围内无人配送车的路权开放较为零星;2024年以来,全国对无人配送车的路权大规模放开。目前,白犀牛的无人配送车已在全国超过100个城市投入运营,整个行业累计落地城市还会更多一些。
白犀牛于2020年推出了1立方米车型,并开始与药品、商超等行业展开合作。其中,与商超的首次合作于2020年在上海嘉定汽车城落地,合作方为永辉超市。在2023年之前,我们持续拓展商超配送场景。2023年后,我们推出了5立方米、3立方米车型,全面进入面包车系列,并开始拓展快递行业业务。
在快递场景中,白犀牛主要聚焦末端配送,该场景包含两种模式,起点均为快递末端网点,终点均为社区。其一为无人车端到端配送模式,即无人车直接从网点将货物配送至驿站;其二为与快递员接驳配送模式,即无人车从网点装货后,运输至小区接驳点,再由快递员完成最后一百至两百米的上门配送。
以五立方车为例,鉴于快递货物多为轻抛货和小件,通常一辆五立方车单次可装载500件以上快递。其运输路途单程距离以10公里居多,不过在乡村等场景中,单程距离可能达到五六十公里。
图源:演讲嘉宾素材
就快递末端配送至驿站环节而言,其物流成本降幅显著,能够达到50%,为一个快递网点每月节省上万元成本。正因如此,大量网点客户积极采购无人物流车,部分快递网点无人物流车保有量已达五六十辆。
除快递配送场景外,无人物流车还拓展至其他领域。例如,可应用于巡逻、安防场景,替代部分警用人力;在商超领域,业务已延伸至城配仓配场景,涵盖从物流仓向各商超门店补货以及商超门店间的货物调拨。
当前,整个无人物流车行业已迎来爆发点,众多主机厂表现积极,纷纷公布无人物流车SOP时间节点,并主动与我们沟通合作事宜。在此背景下,行业面临一个共同问题,在新的智能辅助驾驶时代,尤其是针对轻型商用车领域,各方应如何进行角色定位?对此,白犀牛结合自身经验和思考给出了自己的解答:“黄金三角”理念。
我们认为,无人物流车作为无人轻型商用车,其产品竞争力由三个关键因素决定,一是车辆本身的车规标准;二是AI能力;三是生态合作。无人物流车并非简单的硬件产品,且产品自诞生起便具备显著的物流运营属性,因此,这一领域并非单一主机厂、物流运营平台或AI公司能够独立推动,需多方协同探索市场需求。
随着产品规模化发展,未来上量或达千万台,近几年内有望达到十万台、数十万台的全国铺货规模。客户端层面,当前大量客户持有众多无人物流车辆,客户高度关注全生命周期成本以及产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。在此背景下,产品的可靠性、安全性以及全生命周期成本成为我们高度关注的重点。我们认为,唯有依托汽车行业的产业链、供应链、生产工艺及质量监控水平,才能确保无人物流车达到所需的产品质量标准。
此外,我们坚定认为,无人物流车最终必将按照机动车标准进行管理。因此,我们需向政府展现可靠的产品信心,从现阶段起即采用汽车行业的经验与标准进行产品制造和生产。
白犀牛目前正全面融入汽车产业链。在整车领域,我们与鑫源汽车展开合作,基于其原有轻型商用车平台,共同开发全车规级整车。同时,在传感器方面,无论是激光雷达、摄像头还是域控制器,我们正在与经纬恒润、速腾等企业联合开发车规级器件。
另一个关键要素是AI技术,这是无人车的核心所在,客户所认可并为之买单的正是AI能力。自2019年启动研发至今,历经六年多时间,白犀牛的技术方案已全面转向以视觉为主的BEV方案。目前,白犀牛的无人车能够实现365天不间断运营,覆盖恶劣天气、全天候场景,以及地库、抬杆等特殊场景,甚至包括重庆等地的爬坡场景。
当前,市面上上千台白犀牛无人车所采用的域控制器均为白犀牛自研产品。同时,车辆搭载的是单Orin芯片,白犀牛是业内唯一一家仅使用单Orin L4芯片,可实现公开道路全无人状态下时速40公里行驶的公司,这充分彰显了白犀牛的技术实力。
图源:演讲嘉宾素材
就主机厂硬件生产而言,白犀牛自成立之初便明确战略定位,避免重复造轮子,而是将资源集中于AI能力提升。在车辆相关事务上,白犀牛秉持开放态度,致力于生态合作,与主机厂携手共进。
同时,无人物流车领域具有显著的运营属性。因此,白犀牛需与场景方,即客户进行深度融合,将其技术嵌入客户的调度系统与运营保障体系中,共同打造综合性解决方案。在此过程中,白犀牛还积极与第三方运营方,如物流运营平台展开合作。
值得注意的是,各方合作还有一项重要任务。以往,智能辅助驾驶公司单一推动路权开放,而自去年起,情况发生变化。因为推动路权开放的力量不再局限于此,而是整个产业共同与政府协同推进。当前,路权推动工作由场景方、合作主机厂及运营方联合开展。得益于多方协同推动,众多城市的路权开放速度显著提升。
目前,白犀牛的产品已在全国100多个城市落地应用,且拓展速度仍在持续加快。此外,我们的海外业务也正在推进。对从事无人物流车的中国企业而言,出海拓展业务是使命所在。我们希望将无人物流车产品推向全球,重新制定全球轻型商务车无人化标准。
白犀牛探索的商业模式,包括提出的“黄金三角”理念,在过去几年中已覆盖所有主流快递客户、商超企业以及货运平台。我们认为,唯有以生态合作的形式,才能推动整个行业蓬勃发展。白犀牛始终秉持开放态度,愿与广泛合作伙伴携手共进,将无人物流行业推向新的发展高度。
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王瀚基于2025年9月12日在第五届智能商用车创新大会发表的《“黄金三角”引领L4级无人车的规模化商用》主题演讲。)